美方感謝他的無私奉獻,並珍惜與台灣的友誼與堅定國防關係。
法羅皮奧也研究兩性生殖器官,他描述了從卵巢到子宮的輸卵管(fallopian tube),此單字至今仍帶有他的名字。荷蘭人則開始將「精緻皮革」做的保險套出口到日本。
他的工作主要是處理頭部解剖,對人們認識耳朵、眼睛和鼻子的內部結構貢獻甚多尤其如果與會者來自不同陣營,情況更是嚴重。我們沒有說明匯談的方法,反而只是介紹什麼是「匯談石」,我們相信它可以讓大家有更好的聆聽能力,不再出現爭執不休的場面和自我防禦的心態。接下來是我們的第二個創舉。所以我們要請大家用匯談石來實驗一下,把它當成一種可以幫忙我們共同聆聽的實用工具,看看桌子中央會出現什麼玄機?只有拿到石頭的人才可以說話。
它們象徵我們的大地,也象徵這個世界的歷史。我們將第二個階段稱之為圓桌匯談(Roundtable Dialogue),並決定採用咖啡館的形式。由此可見,單身人士常受到他們所不屬於的身分(像是有婚姻)或是欠缺的事項(像是小家庭或是伴侶)所定義,因此使得現實世界將單身視為偏離常規。
可能有些人不知道,許多西方國家的單身人士在成年人中占多數,但其實單身人士受到嚴重的汙名化。這可能會影響當事人的行為,進而導致他社經地位更加惡化。因此,人要不結婚,要不想脫離單身,這就是眾人視為理所當然的預設,因此有單身歧視問題的人常沒發覺自己壓迫了單身人士。這往往是因為一般人不認為他們值得受到保護。
如此之外,傳統、宗教及社會上態度較保守的人,因為較重視成家觀念,而普遍有更多的汙名化行為。她在自家中所面臨的眾多恐懼和偏見,是全世界單身人士都會遇到的,只是情況各有不同,包含可能是身旁的親朋好友所帶來的,或是在職場上遭逢到的。
各式媒體和讀物將單身人士渲染成不受歡迎的對象,在在維持或加深了對這個族群的負面觀感。與已婚人士獲得的評比相較,有些類別的得分甚至低了50%。伴侶及成家結構的霸權觀念助長了結婚的壓力。令人擔憂的是,單身人士不同於其他弱勢族群,他們沒有免受偏見的保障。
此外,大家也認為未婚人士的居住安排不盡理想。』」 很不幸地,瑪爾塔接收到的訊息是她「愚蠢」、缺乏保障、讓母親操心,且容易被拋棄。尤其,對單身人士的負面觀感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加深,年紀大的單身人士更容易讓人覺得他們脆弱無能或是仰賴他人,因此更可能蒙受汙名。從這項分析中,我發現未婚的人受到的歧視比已婚人士多了50%。
爸爸說我不快找個好歸宿真是愚蠢,媽媽則是不斷跟我說,她要是不用因此為我煩心就別無所求了。後續又請同一批學生描述兩個不同年齡組別的已婚及單身人士(25歲及40歲),結果發現年紀越大,負面特質更為明顯。
她還說類似這樣的話:『要是妳男友沒有娶你的打算,他遲早會離妳而去,就像是當初我前男友14歲時那樣。文:伊利亞金・奇斯列夫 單身人士所受的汙名化及社會壓力 英文的stigma(汙名)一詞源自希臘文στίγμα,原義可以簡略翻譯為「汙點」或是「標記」,是深植於古希臘文化的概念,說的是叛國賊、罪犯或是奴隸身上的顯眼刺青或是烙印,這些人被視為道德上水準低落,也就是「腐化的人」,大眾要避免跟他們接觸、把他們隔離開來。
不僅如此,汙名化會直接造成教育、經濟和法律層面的影響,譬如,朋友或同事間可能排擠遭汙名化的人,認定自己的社交圈子容不下這些不懂事或不友善的人,而不讓他們參與某些活動。不過,在一一排除其他像是族裔、種族、語言、宗教、年齡、身心障礙和國籍的歧視類型後,我就能夠衡量和推論出單身歧視的程度。往往,這種偏見在家庭裡顯而易見。舉個例子,瑪爾塔年值42歲,住在洛杉磯,和遠在芝加哥的雙親相隔兩地。我回她說婚姻不等於有萬全保障,因為男人還是隨時可能拋家棄子,結果她說只要結了婚就比較能綁住對方。很遺憾的是,問卷當中沒有直接對單身歧視的提問。
時至今日,這個詞彙的語義已與過往不同,而現今施加汙名的形式有好幾種,且以各種理由施加汙名,包含身心障礙、種族、族裔、健康和教育背景等等。相關書摘 ▶《單身年代》:你還相信「結婚」能讓你老了比較不孤獨? 書籍介紹 《單身年代:一個人的生活可以簡單,卻不會孤單》,商周出版 .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。
有證據顯示單身女性所受的汙名化程度更甚於男性。尤其,負面的心理影響包含引發精神疾病、減損自尊、憂鬱和自我認同感不佳,且要是處於充滿脅迫感的環境,情況就會更嚴重
這樣巨大的社會代價是並不是執政者的些微讓步所能彌補的。從六月起,政府就祭出可以監禁十年的暴動罪名,大規模整肅被捕的示威者。
在以往的香港民主運動中,和平、理性、非暴力是傳統的基調。這些流傳出來的影像十分具有震撼力,地鐵乘客、商場購物者、社區居民都有了「警察國家」的切身體驗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(攝於8月31日) 執政者無視沸騰民怨,以為國家鎮壓機器可以達到威嚇效果,結果適得其反。更何況,就算是最勇武的示威者也不會浮濫使用暴力,他們往往針對的是落單的警察。
香港政府聲稱示威者是「暴徒」,有些前線勇武派用磚頭、棍棒、汽油彈與其他自製武器攻擊警察,也是事實。2014年9月28日,香港警察在金鐘丟出了89顆催淚彈,當晚網路上到處流傳解放軍坦克車已經出動的假消息,佔中運動領袖與學生急忙勸退群眾,要求「擇日再戰」。
也是因為8月30日的大搜捕,警方捉了本土派、自決派、民主派的代表人士,才有隔天成千上萬群眾無視禁令,參與了港島的遊行。「被送中」的恐懼與威脅感是一開始驅動反對運動的力量,但從六月中開始,示威者越來越是基於義憤,尤其是警方動用不成比例的武力,以及與黑社會勾結的情事。
7月21日白衣人在元朗站施暴,8月11日警方在葵芳站與太古站追殺逃離現場的示威者,8月31的日太子站,警察更是瘋狂施暴,毒打所謂「偽裝成市民的示威者」。在雨傘運動結束後,政府秋後算帳,主事者逐一被判刑入獄,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公民抗命顯然已經碰壁。
文:何明修(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) 從非暴力抗爭到暴力邊緣論 反送中運動期間,香港政府的確曾採用各種手段,企圖止息民眾的不滿,包括釋出利多,以經濟景氣不佳為理由在八月中推動各種「紓民困」措施,減免電費、減稅、提高各種津貼。十月之後,港鐵已經多次取消晚上十點之後的列車,其效果也等同於「宵禁」。這也是為何一般市民開始厭惡警察,許多社區或商場都宣布不歡迎警察進入。警方所動用的武力也越來越不成比例,連急救少女、外國媒體記者都受到嚴重的肢體傷害,更何況是站在更前線的示威者。
這種策略強調抗爭者應更為進取,主動挑戰政府的底線,萬一警察使用過當的武力對付示威者,就會激發民情反彈,如此即可順勢推進運動的訴求。如果沒有7月21日元朗白衣人的無差別攻擊事件,就不會各部門公務人員紛紛用證件表態,以及8月5日的三罷(罷工、罷學、罷市)行動。
7月14日沙田遊行被警方多面包抄,最後成為新城市廣場的「困獸之鬥」,嚇懷了許多中產階級消費者。香港地狹人稠,商場、地鐵、天橋等公共空間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但暴走的警察卻將這些場所變成流血的殺戮戰場。
但正常人都可以理解,濫暴警察與暴力示威者之間有巨大的武力差異,警棍與雨傘的傷殺力不能相提並論。也由於警察的濫捕,只要走得慢的街坊就有可能遭遇被捕或被打的威脅。
网友点评
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